处暑节气后,暑气渐退,但昼夜温差加大,人体肠胃功能也进入“敏感调整期”。此时,也正值夏秋交替,肠胃不适处于高发期,胃痛、腹胀、腹泻等症状明显增多,这多与“余暑伤肠胃、秋凉侵脾胃、燥火扰胃肠”三大原因相关,需针对性做好预防与应对,一起健康过秋!
处暑肠胃不适高发,三大原因需警惕
处暑处于“夏秋过渡”关键期,气候、环境及人体状态的变化,易给肠胃带来多重刺激,引发不适。特此总结出三大核心诱因,帮大家精准避开肠胃“雷区”:
1. 余暑未消:湿热滞留伤肠胃
夏季高温时,多数人偏爱冰饮、雪糕、冰镇水果,长期大量摄入生冷食物,会让脾胃运化功能受损。同时,夏季频繁待在空调房,室内外温差大,湿热邪气易侵入体内。处暑后暑气虽有所减退,但前期积聚在肠胃的湿热余邪并未完全消散,仍会持续刺激胃肠黏膜,导致肠胃蠕动紊乱,进而引发胃痛、腹胀、反酸,部分人还会伴随大便黏腻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此时,肠胃已处于“脆弱状态”,处暑后稍不注意饮食,就容易被余暑引发不适。
2. 秋凉来袭:寒凉刺激侵脾胃
处暑后昼夜温差显著拉大,白天可能仍有暑热感,但夜间、清晨气温会骤降5℃左右。若早晚外出时未及时添衣,或夜间睡眠踢被子,腹部易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,秋季的“新寒”会趁机侵袭肠胃。肠胃喜温恶寒,受寒后会导致胃肠道平滑肌收缩痉挛,引发胃部冷痛、腹痛,部分人还会出现腹泻、手脚冰凉等症状。
老人、儿童及本身脾胃虚弱的人群,对寒凉刺激更敏感,是此类肠胃不适的高发群体,尤其是要注意秋凉保暖。
3. 燥火内生:情志饮食扰胃肠
秋季气候干燥,如果学习工作压力大,情绪紧张、焦虑,体内易滋生“燥火”。此外,不少人在季节交替时仍有夏季辛辣、重口的饮食习惯,会进一步加重体内燥火。燥火侵袭胃肠,会刺激胃黏膜,引发胃部灼热疼痛,还可能伴随口干舌燥、口苦、心烦易怒、便秘等症状,这也是处暑后肠胃不适高发的主要原因。
3个生活小贴士,帮你远离处暑肠胃不适
针对上述三大诱因,专家从“保暖、饮食、情志”三个维度,给出简单易操作的预防建议,助力大家平稳度过夏秋交替期。
1. 早晚添衣护腹部
处暑后温差大,早晚外出时建议备一件薄外套,避免着凉。夜间睡眠时,即便天气炎热,也可在腹部盖一层薄毛巾被,防止夜间受凉。尤其在空调房办公、休息时,更要注意腹部保暖,减少寒凉刺激。
2. 饮食温润少辛辣
饮食上遵循“温润养胃肠”原则,减少辛辣、油炸、生冷食物的摄入,避免加重肠胃负担。可适当多吃南瓜、山药、小米、莲子、茯苓等健脾养胃的食材,熬煮成粥、汤品或蒸食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养护胃肠黏膜。同时,控制冰饮、冰水果的摄入,若想吃水果,建议放置到常温后再食用,减少对胃肠的刺激。
3. 情绪平稳早入睡
秋季易因“秋燥”出现情绪烦躁,可通过散步、慢跑、瑜伽、冥想等轻度运动调节心情,缓解工作、学习压力。保证每晚22点前入睡,让胃肠得到充分休息,中医认为,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,充足睡眠能减少肝火生成,避免“燥火扰胃肠”引发不适。
4、备好常用肠胃药物
即便做好预防,生活中仍可能因饮食不当、腹部受凉等引发胃痛、肚子痛、腹泻等肠胃不适。此时,及时选择安全有效的缓解药物,能帮助我们快速减轻症状。其中,泰国经典肠胃药——和胃整肠丸具有温中和胃、理气止痛的功效,用于邪滞中焦所致的恶心、呕吐、纳差、胃痛、腹痛、胃胀、腹胀、泄泻[1],能够有效帮助缓解肠胃不适。
服用的时候,成人每次4—6粒,小儿减半,每日3次。但在服药期间要注意的是:饮食宜清淡,忌食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,在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;而且哺乳期妇女、前列腺肥大、青光眼患者、孕妇慎用[1]。
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、科学食用应季美食,再做好腹部保暖,调节情绪,必要时用和胃整肠丸做好肠胃防护,才能真正实现既不辜负季节滋味,又能让肠胃安稳舒适,活力满满,尽享季节变换的惬意与美好。
参考资料:
[1]-和胃整肠丸说明书